专业概况: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于2004年设立,执行宽口径的金融学本科教学计划,师资力量以本学院教师为主和其他外聘客座教授、专家为辅,十八年来,根据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状况,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本专业先后多次修订了金融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在2020年增设航运金融学科方向,从2020级本科开始分设公司金融和金融科技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并据此调整配备师资力量。目前,本专业办学规模为在校学生共707人(四年制本科17个班,501人;二年制专升本6个班,206人)。经过多年发展,本专业已经奠定了坚实的金融学专业发展基础,并于2019年获得院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立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良好,具有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系统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用人的一般要求,具备在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等级学位(或从事学术研究)的资格条件,能为国家金融发展战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金融服务业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业务要求:主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金融管理方法和操作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既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也充分了解金融理论前沿和国内外金融实践发展动态,熟悉金融活动的基本流程,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接受终身教育,能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主学习,适应金融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客观情况;掌握金融的操作技巧,具备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实务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能够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对策建议;能够把握金融发展的趋势,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金融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中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具有良好的中文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口语、书面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外语阅读、听、说、写、译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能够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进行专业文献检索、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等,具有熟练使用专用数据库进行专业论文以及研究报告撰写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知识,形成兼具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的均衡知识结构。
专业特色:第一,结合新文科建设要求,调整专业方向、增设重点学科,优化培养方案。认识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专业建设的结合,判断金融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缺口,突出金融学的专业优势特色,从2020级本科开始将金融学设置为两个方向,一是重视实践应用、面向企业金融活动的公司金融方向,二是突出前沿科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金融实务融合创新的金融科技方向。另外,结合学院所处地理区位特色优势和产业规划,发展蓝色海洋经济是厦门乃至福建的重点产业之一,相应地本专业从2020年开始增设航运金融学科方向,构建航运金融院级科研平台和本地数据库资源。根据特色专业方向和重点学科建设调整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设置不同方向课程包以供学生个性化发展选择,同时课程开设和教学内容讲授时亦强调根据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与时俱进整合。第二,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本专业通过强化校内统计软件运用、证券投资分析、外汇交易模拟、金融数据挖掘与处理等专业实验以及校外单位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以“考证+竞赛”为抓手,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银行从业、证券从业、保险从业、理财规划等相关资格考试,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将竞赛成绩及考证成绩与课内创新学分进行融合,从而更好地推动了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第三,校企协同进一步深化。紧密结合地方经济、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实际,确认“地方型、应用型”的专业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校企协同。本专业与多家金融企业达成协议,建立校外创新创业与实习基地 ,通过甄选学生往校外基地实习,并跟踪考核实习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第四,采用“班导师+辅导员”培养机制。在每个专业配备基本辅导员基础之上,为每位学生额外增加班导师配置以指导和解决学生的学业、科研、行业等方面疑问。
师资建设: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支学有所长、素质较优、结构趋于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专业教师1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7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形成以副教授、讲师为主体的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投资理财与公司金融、金融科技、航运金融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队伍。本专业教师分别毕业于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汕头大学、华侨大学、石河子大学等以及留学英国、德国、挪威归来,是一支学缘结构良好的师资队伍。
教学成果:金融学专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应用和创新能力,这些年主持、参与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获得院级立项11个、省级立项1个,主编出版教材3部,获得院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将大思政理念与就业促进工作相结合的新模式,金融学课程思政入选首批院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专任教师参加教学业务竞赛先后获得院级青年教师业务竞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秀论文奖2项;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奖27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立项12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院级7个;指导“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院级银奖1项;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篇左右,其中在CSSCI、北核、EI、本科学报上发表30多篇,主持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市厅级课题和2项校级项目,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参与编写出版学术专著2部。
科研成果:金融学专业强调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支撑作用,鼓励专任教师关注经济金融前沿理论研究和实际焦点热点问题,将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本专业专任教师这些年在金融理论与政策、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货币金融问题、普惠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和资产定价交易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在《财经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在《集美大学学报》、《长春大学学报》等本科学报发表论文17篇;主持承担了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3项省教育厅课题和1项校级项目的研究;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参与编写出版学术专著2部。